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郁达夫: 他的死一度成谜

作者:

郁达夫(中)在新加坡

他是世界上最悲剧的作家,日本天皇都宣布无条件投降了,仍然被几个天皇的士兵暗杀在了异国的苏门答腊。

曾经,关于他的失踪有多种说法,几十年来如同谜一般没有解开,因为每一种说法都经不起细节的推敲。直到日本人铃木正夫公布了他的调查结果,才揭开了郁达夫死亡的真相。

他的死令人扼腕。

郁达夫是浙江省富阳市人,1896年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庭。

17岁时,郁达夫随长兄留学日本,读了大量的外国小说,同时开始了他的小说创作。

1921年,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在东京成立文学团体创造社。这一年7月,郁达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出版,轰动国内文坛。

1922年,郁达夫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回到国内,在多所大学任教。1926年底返回上海

有一天,在上海的一家书店,郁达夫遇见了之前留学日本的同学孙百刚。久别重逢,格外欢喜,孙百刚约郁达夫去他家做客。

在孙百刚的家宴上,郁达夫第一次见到了王映霞。双方一经介绍,便如电闪雷鸣,郁达夫久久不能平静。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心被映霞搅乱了,南风大,天气却温和,月明风暖,我真想煞了映霞,不知她是否也在想我,此事当竭力进行,求得和她做一个永久的朋友。”

而王映霞还在杭州女师读书时,就读过郁达夫的小说,知道他的大名,并为他的文采所倾倒。初次相遇,对方居然没有一点大作家的架子,还对她非常殷勤,王映霞不免有点心动。

但王映霞此前已有婚约,郁达夫是知道的。至于郁达夫,更是早已结婚,原配夫人叫孙荃,生于大户人家,和郁达夫是同乡。孙夫人非文盲之辈,也能吟诗作对。夫妻俩曾经互相欣赏,一起度过了6年的美好时光。

这一切都在碰见王映霞后,变成了昨日黄花。为了追求新欢,郁达夫给王映霞写了一封情书,表示“我也不愿意打散这件喜事。可是王女士,人生只有一次婚姻,结婚与情爱,有微妙的关系,但你须想想当你结婚年余之后,就不得不日日做家庭的主妇。我想你必能决定你现在所考虑的路,你情愿做一个家庭的奴隶吗?你还是情愿做一个自由的女王?你的生活尽可以独立,你的自由,绝不应该就这样的轻轻抛弃……”

稍有理智之人,便知道郁达夫的话很不靠谱但就是这封不靠谱的信打动了王映霞。

两人很快相约见面,在上海江南大饭店的一个房间里进行长谈。会谈中涉及谈婚论嫁,王映霞只有一个要求,必须明媒正娶。郁达夫一口就答应了。

美人的热恋激发了郁达夫的诗情,他大气磅礴地写道: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

一切都是那样的迫不及待。1927年6月,郁达夫和王映霞就在杭州聚丰园举行了轰轰烈烈的订婚仪式。几天之后,郁达夫将此事写信告诉了原配孙荃。孙荃没有哭闹,虽说事出无奈,但还是很有尊严地接受了。

没有了孙荃的阻拦,郁达夫和王映霞在1928年的春天举行了婚礼。此时的王映霞刚20岁,郁达夫比她大12岁。

最初,王映霞对新婚后的生活是满意的。她在自传中写道:“当时我们家庭每月的开支为银洋200元,折合白米二十多石,可说是中等以上家庭了。银洋1元可以买一只大甲鱼,也可以买60个鸡蛋,我家比鲁迅家吃得好。”

然而,当热烈的恩爱趋于平静,生活中的油盐柴米成为主旋律的时候,夫妻间会从浪漫的云端跌落到琐碎的现实。

随着两个儿子的降生,家庭开支渐渐增多;老家那面孙荃母子,也需要郁达夫寄钱养家。经济状况不允许再像从前那样大手大脚,继续炫耀我家比鲁迅家吃得还好。

加之夫妻之间难免有些琐碎矛盾,一旦放大,便会出现争吵。其实这些都还可以弥合,唯独出现猜疑,或一方情变,婚姻便会走向死亡。

1936年,郁达夫应邀南下福州,担任省政府参议兼省政府宣传室主任。王映霞没有跟随,夫妻由此天各一方。

1937年,日军在杭州湾登陆。浙江省军政机构纷纷南迁,省教厅迁到浙南的丽水,厅长许绍棣家凑巧与迁来丽水的王映霞家相邻而居。许绍棣的妻子刚病逝不久,许厅长带着三个女儿独自生活,见王映霞独自一人,还要照看两个小孩子,丈夫又不再身边,于是对她关怀备至,多有帮忙。由此引来不少风言风语。就连远在福州的郁达夫,也听到了两人交往的流言。

其实,王映霞和许绍棣的交往,并没有超越朋友界限。而且王映霞还积极牵线搭桥,把曾经和徐悲鸿有过一段恋情的孙多慈,介绍给了许绍棣,促成两人的秦晋之好。

1938年3月,郁达夫应郭沫若邀请离开福建去武汉工作。不久,王映霞也来到武汉与丈夫团聚。

这天,郁达夫喝酒回家,发现王映霞不在家中。无意间看到了许绍棣写给王映霞的三封信。冲动之下,郁达夫认定王映霞跟许绍棣私奔了。

此前的流言,眼前的信件,不见踪影的王映霞,三者叠加,让郁达夫采取了一个惊人之举,竟然在《大公报》刊登寻人启事:王映霞女士鉴:乱世男女离合本属寻常,汝与某君之关系及携去之细软衣饰、现银、款项、契据等,都不成问题,唯汝母及小孩想念甚殷,乞告一地址。郁达夫谨启。

其实王映霞并没有私奔,而是因受不了郁达夫在家无端争吵而离家出走,去了朋友曹秉哲家。

这一则寻人启事,将原本私下传说的“流言”,经郁达夫之口,通过报纸公之于众,等于向天下人宣告,自己的妻子王映霞与许绍棣有男女私情。这让无辜的王映霞情何以堪?两人为此闹得不可开交。好在最后经朋友不断劝解,王映霞这才回到家中。

同年,应《星洲日报》社长胡昌耀之邀,郁达夫赴新加坡参加抗日宣传工作,王映霞和长子也陪同前往。

让人诧异的是,1939年,在夫妻关系亟待修复的时候,郁达夫却发表了著名的《毁家诗纪》,很不理智地公开披露了他和王映霞之间的恩怨情仇,并痛心疾首地指出王映霞的出轨是导致毁家的重要原因。

问题是,一个男人,而且是文坛著名作家,有必要这么做吗?

郭沫若的反应是:“那些诗词有好些可以称为绝唱,但我们设身处地替王映霞着想,那实在是令人难堪的事。公平地说,他实在是超越了限度,暴露自己是可以的,为什么还要暴露自己所爱的人呢?”

如果说,寻人启事已经够伤害人了,那么《毁家诗纪》的发表,则让夫妻间的情分恩断义绝,走到了不可延续的尽头。

1940年,王映霞和郁达夫在新加坡办理了协议离婚,曾被誉为才子佳人的天作之合,就这样以彼此怨恨的方式戛然终止。

那天,王映霞拧着一只小箱子,离开了她和郁达夫居住的那幢房子。郁达夫待在屋子里,没有出来送别。王映霞走时,仍然有几分依依不舍,很希望郁达夫能突然从屋子里跑出来,拿过她的箱子,劝她回去。

但一切都未发生。

此后,郁达夫曾数次想要复合,均被王映霞拒绝,那颗被伤害的心已经彻底死了。

王映霞走后,郁达夫仍留在新加坡宣传抗日。1942年,日军南进,新加坡沦陷。郁达夫、胡愈之、王任叔等19人被迫撤往印尼的苏门答腊省。安顿下来不久,此地便被日本宪兵占领。为隐蔽身份继续抗日,郁达夫化名赵廉,开始蓄须,并开设了一家赵豫记酒厂维持生计。许多海外文化界人士和抗日分子纷纷来此聚集。为了进一步获取经济收入和开展工作,郁达夫又开办了肥皂厂和造纸厂。此时的赵豫记酒厂已成为海外抗日人士的活动中心。

有一天,日本宪兵发现郁达夫精通日语,强迫他担任宪兵队的翻译。郁达夫无法推脱,遂利用翻译身份做救援工作。有一次,日本长官派人到宪兵队寻求协助,试图抓捕陈嘉庚,被郁达夫巧妙地应付过去。当年受到援救的还有许多被捕侨领。

日本人觉得事出蹊跷,开始调查赵廉的身份。1944年,一个受过日本训练的福建籍特务洪培根,向日本宪兵告发:“赵廉”就是郁达夫。

郁达夫得知自己被告发后,第一时间便安排胡愈之等人迅速离开,自己则留下来掩护众人撤离。

不久,日本宪兵队找到郁达夫,揭穿了他的真实身份,但并未逮捕他,只是加强了对他的监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遭受了两颗原子弹的轰炸后,宣布无条件投降。得知此消息后,郁达夫欣喜若狂,立即召集当地华侨,准备庆祝抗战胜利。

8月29日晚,蔡清竹等几位华侨来到郁达夫家中,几个人正在商谈迎接联军的事情。此时,一位身穿便服的印尼青年突然到访,请郁达夫出门叙话,说有要事相商。郁达夫跟随青年离开住所,片刻后又折返回来对蔡清竹等人说:“你们稍坐片刻,我去去就回。”

出门时,郁达夫还穿着木屐和睡衣,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因为失踪来得太过突然,所以几十年来,关于郁达夫的最后信息,有过各种各样的说法。

1966年,日本大学一位叫铃木正夫的教授,出于对郁达夫小说的热爱,开始研究郁达夫的生平经历。他三次到新加坡和印尼做实地调查,采访了数百名当地人士,查阅了无数资料,最终找到了当年下令杀害郁达夫的日本宪兵班长。此人已经75岁,头发花白,他承认是自己下令绑架并杀害了郁达夫。原因是郁达夫做过翻译,了解他们的所有罪行。出于杀人灭口的目的,他下令四名宪兵,利用当地人诱骗郁达夫外出,绑架至城外荒野,将其残忍杀害。

2023-06-25

责任编辑: 吴量  来源:汉嘉女1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630/1921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