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文集 > 正文

王维洛:为保所谓的18亿亩耕地展开的大折腾

—三论中国耕地数据不靠谱

作者:

在《中国耕地数据不靠谱——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就是一个天方夜谭》的结束语中笔者指出:习近平坚持中国人碗中装的是中国粮,而且初心不变。那么缺少的耕地从哪里来?其实中共政府早已经有计划,就是要在农村地区搞大折腾。前段时间油管上有多个关于退林还耕、退园还耕、“水稻上山”的视频。不久前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吕德文撰写了题为《又在折腾基层!逼村干部种田,逼群众砍茶树,深山老林开荒喂野猪……》,谈到了这个大折腾。有人将水稻上山,以工代赈、退林还耕称为习式烂尾。

纵观1949年以来的中国耕地数据的变化,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耕地数据不靠谱;耕地数据不靠谱,中国粮食产量也同样不靠谱。中共顶层在不靠谱的数据上做出的重大决策,更不靠谱。不靠谱的决策必然导致基层干部群众层出不穷的大折腾。

制定18亿亩耕地红线的依据是中国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4亿亩(有的耕地一年播种两次或三次),17亿亩种粮食年产1.3万亿斤粮食,保证14亿人碗中装的是中国粮,其余7亿亩用于棉、油、糖、菜等种植。根据第三次国土调查于2021年8月公布的数据,中国有农作物播种面积为32亿多亩!比计划需要的24亿亩多出8亿多亩,多出三分之一。为什么还要高喊坚决保卫18亿亩耕地红线?

图1:水稻上山,以工代赈、退林还耕被称为习式烂尾

一、又在折腾基层!

不久前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吕德文撰写了题为《又在折腾基层!逼村干部种田,逼群众砍茶树,深山老林开荒喂野猪……》[1],写得很实在,也很接地气。

文章开篇先谈到:最近,全国各地都在整改“进出平衡”问题。过去几年被占用的非粮化的耕地,各地得想办法1:1补回来。这个政策主要是为了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守住粮食安全。这个大道理,干部群众都理解。

其中最后一句“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守住粮食安全,这个大道理,干部群众都理解”是一句客套话,为了防止触犯政治红线。但是文章接下来就是一句:“但基层干部群众不理解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借用基层干部群众的立场,把这个大道理给怼了回去。

进出平衡,就是说不管什么原因减少了一亩耕地,就要新增一亩耕地,不管用什么办法。没有人继续问一下,这新增的一亩耕地又从哪里来?这项措施可能是学德国国土规划中的替补原则:城市建设占地,砍伐了一棵大树,需要在其他地方补种一棵树。不是减少了一亩林地,需要另外新增一亩林地,而是一棵树对一棵树的补偿。

吕德文谈到很多地方非要把种了经济作物的土地腾出来,群众很是不理解。在一些山区,由于人口都搬迁了,土地荒芜了很多年。地方政府鼓励农民发展果园,还把国土整治等项目放进去,种植户也把身家性命都投进去了。结果,好不容易收成了,现在却要人家砍树!这是什么道理?西部某地,茶叶是很多地方的“养老经济”,现在都是“机采”,平时管理也简单,老年人每年靠几亩茶叶有个一两万收入,非常舒服。结果,现在也要人家把茶树砍了,这真是要老年人的命啊!

图2:退林还耕、退园还耕,增加中国耕地面积,果树园被挖土机连根挖起,图片来源:网络视频截图

图3:在坡度大于25度的山坡上机械化造田,增加耕地面积,必然造成大规模水土流失,图片来源:网络视频截图

其实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发展果园、发展茶园等是习近平过去曾经多次提倡的,举一个例子。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这里原来是贫困地区,山下耕地少,山上土层薄,村民长期靠种水稻、玉米勉强维持生计。后来学习了外地水果种植技术,考察水果市场,先后引进蜜橘、椪柑、柚子、猕猴桃等品种。过去种粮的土地改种了柚子、桃子、蜜橘、椪柑、猕猴桃等的果园,农民收入提高,生态环境也得到改善。习近平看了大为赞赏地指出,“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2]。而如今,搞水稻上山,搞退林还耕、退园还耕搞得最厉害的,湖南省算得上一个。

图4: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农民放弃种粮改种水果,收入提高。习近平在考察时表示赞赏,如今湖南省大搞水稻上山,搞退林还耕、退园还耕,图片来源:新华社

按理说,习近平于1968年12月至1975年在山西延安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当知识青年,种地、打坝、挑粪的活儿也干过,据说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长时间不换肩(以前说是扛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对农村应该有所了解。1999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习近平主编的《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一书(ISBN:7-5334-2727-0),全书400余页共收录了38篇文章,没有一篇文章是专门论述粮食生产的或者是专门研究保护耕地面积变化的。2001年12月习近平完成的博士论文,题目就是《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这里所说的中国农村市场化不仅仅是粮食市场化。2002年起习近平出任浙江省委书记,于2003年2月25日在《浙江日报》头版设“之江新语”的专栏,作者署名“哲欣”,发表了232篇文章。《浙江日报》集团总经理王一义是笔者的校友和球友,也曾听他说过关于“之江新语”的事(王一义因受贿336万元于2014年被判有期徒刑12年半)。

2005年8月24日“哲欣”在“之江新语”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3]的文章。文章不长,摘录在下:

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我省“七山一水两分田”,许多地方“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懂得机会成本,善于选择,学会扬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选择之中,找准方向,创造条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据说这是习近平于2005年8月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提出的[4],而余村过去的发展靠办石灰厂、水泥厂,后来转向种植茶树(白茶)和种竹子,搞休闲农业(实际上是搞小产权房屋建设),就是不搞种粮。在这段论述中强调的是,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两者不是等同的关系,绿水青山的价值是高于金山银山的。

可是到了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把这个理论“发展”了,他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后回答学生问题时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先来了一个既要……也要……,再来一个宁要……不要……,最后以A就是B的结论结束。既然A就是B,那么B也是A,推翻了之前所有的论述,完全偏离了最初“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的认知。

从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对其理论的解释,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要搞耕地“进出平衡”的措施,要把过去几年被占用的非粮化的耕地,想办法1:1地补回来,要搞退林还耕、退园还耕,搞“水稻上山”。

2006年12月11日“哲欣”在“之江新语”发表题为《为政者需要学与思》[6]的文章,提到《左传》有云,“政如农功,日夜思之”。

“政如农功”,习近平在农业上的折腾(农功),退耕还林,退林还耕,政策反复多变如烙大饼一样,与政治上的折腾是一脉相承的。

二、第三次国土调查的目的之一就是大折腾

在中国三次国土调查中各种土地使用类型的定义是各自不相同的。中共政府专门制定了新的国家标准,于2017年11月1日发布和实施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7],这是为第三次国土调查(2017年至2021年)专门量身打造的。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共分12个一级地类,分别是:(1)耕地、(2)园地、(3)林地、(4)草地、(5)商服用地、(6)工矿仓储用地、(7)住宅用地、(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9)特殊用地、(10)交通运输用地、(1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2)其他用地。

在第三次国土调查中又增加了1个一级地类,是(0)湿地。

图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图片来源:网络视频截图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专门制定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地类认定细则》[8],以耕地为例,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休耕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临时种植果树、茶树和林木且耕作层未破坏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议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405/1885655.html